Error loading page.
Try refreshing the page. If that doesn't work, there may be a network issue, and you can use our self test page to see what's preventing the page from loading.
Learn more about possible network issues or contact support for more help.

Common Health Magazine 康健

No.305_Jun-24
Magazine

***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創刊於1998年。康健雜誌是一本普及健康常識的雜誌,報導一系列從人到環境,從食品到營養,從運動到心情,從對身體的認知到疾病的預防與醫療,提供健康、快樂、均衡、自信的生活秘訣與最實用可靠的健康生活保健知識,是全家人的健康資訊來源。*貼心提醒:因數位技術變遷,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請選購2010年(含)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

Common Health Magazie 康健

大憂鬱時代的心解方

放過受害的傾向 • 我們和人互動,挫折甚至受傷是免不了的。面對受傷,尤其當受傷普遍到一個地步,頭腦自然想去得到一個解釋。

腸道菌就是你的健康密碼 • 健康固然與先天遺傳有關,但後天環境更重要,腸道菌是最佳的例子,它忠實反映出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也為精準醫學打開一扇窗。

走路滑手機,小心得高血壓 • 現代人手一機,且慣於一心多用。研究顯示處理雙重或多重任務會升高壓力。若長期處於壓力下,恐致慢性發炎與高血壓。

智者的友誼 • 近期有兩位國際知名的長者過世,分別是傳奇投資人巴菲特長期合作夥伴查理.蒙格,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兩人和事業夥伴及知己的友誼起伏,也讓我深思許久。

小孩過動找中醫有用嗎? • 家有小一新生的何小姐,最近常接到老師抱怨孩子上課不專心、精力充沛靜不下來,懷疑有過動症狀,故而求診。

日行快樂計劃增加幸福感 •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快樂,科學家也展開對快樂的研究,謎底已漸漸解開。如何變得更幸福快樂?或許不用想得太複雜,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就可以。

不漲健保,只要做3件事 也能提高醫療人員待遇 • 20前夕,《康健》獨家專訪影響總統賴清德深遠的恩師、成大醫院前任院長陳志鴻,從賴清德念醫、實習到住院醫師,陳志鴻都是他的老師。賴清德拿到極難考的腎臟專科醫師執照後不久,棄醫從政,也是先徵詢陳志鴻意見。2月上旬,賴清德邀請陳志鴻擔任「健康台灣推動聯盟」召集人,籌辦全台分區座談,傾聽並彙整醫界意見。陳志鴻在《康健》獨家專訪中,娓娓闡述健康台灣願景、怎麼解健保難題、如何在不加保費的前提下提高醫療人員待遇。這些看似剪不斷理還亂的宏大議題,其實都與我們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以下為《康健》專訪精華重點整理:

心解方憂鬱症使用手冊

憂鬱症能治好 願意就醫是第1 步

破解憂鬱症10大迷思 • 憂鬱症會讓人自殺?得了憂鬱症好不了?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康健》訪問4位臨床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一一破解民眾對憂鬱症最常有的迷思。

不只是心理問題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 • 憂鬱症怎麼來的?人為什麼會得憂鬱症?憂鬱症不乏個性開朗樂觀、經濟不虞匱乏的病患,為什麼他們也會得憂鬱症?

劉軒靠信仰克服 最黑暗的時候 • 曾墜入憂鬱深淵的劉軒認為,病中最煎熬的就是煎熬本身,「當你在憂鬱的時候,自我苛責會愈來愈強烈……所以,有好的支援網絡非常重要。」信仰之於他,是其中一個很大的支持力量。

年青族

我到底是誰 未來該往哪走? • 自我認同與建立和他人的關係,是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像陶藝手轉盤上的陶土,年青族既柔軟又充滿可塑性,但若形塑過程中被刻意介入,反而容易導致壓抑。

練習呼吸、放鬆、找支援 先做當下可完成的事 • 青少年的憂鬱常源於自我認同困境,除了周遭親友的關懷,校園中還有哪些資源可給予幫助?

爸媽只會說想太多 為什麼不懂我? • 家庭,是多數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到的環境,「家是永遠的避風港」被不斷傳頌,但是當家庭失能,也可能會帶來刺骨寒風。

師長主動救援 認真把他們的痛苦當回事 • 家庭與年青族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若因家庭因素產生憂鬱情緒,師長可以如何從旁協助?

大家都討厭我 可以不去上學嗎? •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對一天花超過8小時在校的學生來說,與同儕不睦,就可能造成身心傷害。 

不只朋友、ChatGPT 也能聊 練習把負面情緒說出口 • 同儕是年青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人際問題導致的憂鬱如何靠「人」來解?

心理健康3 支箭 補校園心理安全網漏洞 • 自殺不再是台灣民眾10大死因之一,但年輕族群罹患憂鬱症及自殺率,卻呈向上趨勢,主管機關如何因應? 

掉進情緒泥沼 別急著要馬上好起來 • 「應該從1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書宇(化名)談起憂鬱的起點,說得一派輕鬆, 推了推眼鏡,等待著下個準備向她拋出的問題。

上班族

下個職場會更好 該請假還是換跑道? • Z世代出生於1997~2012年,被稱為「數位原生代」。他們在多元開放的環境下學習成長,追求活出意義和價值,但隨著畢業後環境、角色的轉變,自然萌生不熟悉的壓力。到底Z世代上班族,面臨哪些心理困擾?《康健》採訪專家一一解析,並且提供解方。

自我覺察隨時充電 強健心理韌性 • Z世代雖說是最憂鬱的一代,但也是最重視心理健康、積極求助的世代。哪些方法有助Z世代自我照護、鍛鍊心理韌性?

被工作、家務綁架 沒時間偷閒喘口氣? • 三明治世代壓力有多大?上有高堂需奉養、下有幼兒待養育,在公司也是夾在主管和下屬中間,蠟燭多頭燒。在台灣,逾8成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家庭」,也是人口及經濟組成的重要支柱。《康健》採訪專家,解析三明治上班族有哪些心理困擾?如何自我照護?

適時說不、平衡生活 練習愛自己 • 三明治上班族蠟燭多頭燒,多重身分讓他們忘了自己,如何在龐大壓力下顧好身心健康?

補助企業落實員工心理支持 社區諮商資源普及 • 台灣勞動人口約佔人口總數6成,顯見上班族心理健康與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政府如何協助企業促進員工心理健康?職場之外回歸社區,可有資源接住憂鬱族群?都是無可迴避的挑戰。

生命有時失控你只需要照顧好自己 • 憂鬱症其實就是心生病了,這是現代文明病,許多人都活在痛苦中。資深演員楊琪也曾陷入憂鬱深淵,她想用自身的生命經驗,讓大眾更了解憂鬱症,也給病友多一點同理心。

熟齡族 • 65歲是法定退休年齡,也是法律認證的老年起算年齡。65歲以上的熟齡 族心境大不同有人海天空、有人憂鬱上身。原因包括休後生失落 感(見98頁)、身體老化帶來挫敗感(見106頁),以及老老照扇大齡子 女照顧高齡父母,或高齡者自行照顧老病另一半,身心俱疲(見113頁)。 台灣高齡族群自殺率一向高於其他年齡層,及時發現热齡族憂鬱傾向很 重要。解方,也比我們想像得多⋯····。

閒到發慌、不被需要 沒事做好焦慮? • 我是老胡塗了」、「最近晚上老是睡不好」、「不知道為什麼要活這麼久」, 如果長輩常常說這些話,恐怕不只是發牢騷,也不是一般老化現象, 而是可能罹患「老年憂鬱症」。

規律作息和運動 及早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 • 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疼痛、健忘等症狀表現,容易與正常老化和失智症混淆,而不易察覺。若是發現家中長輩情緒低落、有憂鬱傾向時,除了看醫生,也可尋求外部資源介入。

這裡疼、那裡痛 卻查不出問題? • 身體病痛、慢性病或是單純身體機能自然老化,都可能影響長輩心理和情緒,進而衍生許多問題。

養寵物、當志工 找到值得付出的對象 • 隨著年齡增長,不可避免地身體各項機能會逐漸退化,得到慢性病的機會大幅增加。 身體狀況不如年輕時,加上病痛,常使長輩產生情緒低落、失去自信等等心理壓力。

體力愈來愈差 不放心老伴給別人顧? • 當長照難題落到熟齡照顧者身上,甜蜜的負荷往往會成為壓垮親人的身心負擔。 3個家庭、3段關於老老照顧的故事,看見台灣熟齡族隱性的情緒課題。

別一肩扛、尋求協助 不耗竭的愛才能長久 • 老老照顧者的憂鬱情緒,與長照負擔本身密不可分。 每當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 適度尋求旁人支援、調整既有照顧模式, 是減輕自我壓力的第1步。

廣設48處心理衛生中心 社區也能找到心理支援 • 許多人誤認憂鬱是自然老化、身體疾病,或是否認憂鬱、拒絕專業協助。台灣的獨居長者有5.1萬人,這些長輩要是不出門、沒人跟他聯絡,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他已經深陷憂鬱泥淖。政府部門正在醫療和社區撒下防護網,盼盡可能接住他們。

憂鬱症像流沙 自己先站穩才能拉住她

體驗精采心生活 • 陪伴你25年的《康健,如果不只是一本雜誌,那它還能是什度?回康大家內心深對美 好生活的迪切渴望,期待活得自在、活得愉快、活得健康。 《康键》是你最值得信賴的健康生活平台,提供多元實用的健康解方,與活動精驗、學習...


Expand title description text

Formats

OverDrive Magazine

subjects

Health & Fitness

Languages

Chinese

***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創刊於1998年。康健雜誌是一本普及健康常識的雜誌,報導一系列從人到環境,從食品到營養,從運動到心情,從對身體的認知到疾病的預防與醫療,提供健康、快樂、均衡、自信的生活秘訣與最實用可靠的健康生活保健知識,是全家人的健康資訊來源。*貼心提醒:因數位技術變遷,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請選購2010年(含)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

Common Health Magazie 康健

大憂鬱時代的心解方

放過受害的傾向 • 我們和人互動,挫折甚至受傷是免不了的。面對受傷,尤其當受傷普遍到一個地步,頭腦自然想去得到一個解釋。

腸道菌就是你的健康密碼 • 健康固然與先天遺傳有關,但後天環境更重要,腸道菌是最佳的例子,它忠實反映出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也為精準醫學打開一扇窗。

走路滑手機,小心得高血壓 • 現代人手一機,且慣於一心多用。研究顯示處理雙重或多重任務會升高壓力。若長期處於壓力下,恐致慢性發炎與高血壓。

智者的友誼 • 近期有兩位國際知名的長者過世,分別是傳奇投資人巴菲特長期合作夥伴查理.蒙格,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兩人和事業夥伴及知己的友誼起伏,也讓我深思許久。

小孩過動找中醫有用嗎? • 家有小一新生的何小姐,最近常接到老師抱怨孩子上課不專心、精力充沛靜不下來,懷疑有過動症狀,故而求診。

日行快樂計劃增加幸福感 •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快樂,科學家也展開對快樂的研究,謎底已漸漸解開。如何變得更幸福快樂?或許不用想得太複雜,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就可以。

不漲健保,只要做3件事 也能提高醫療人員待遇 • 20前夕,《康健》獨家專訪影響總統賴清德深遠的恩師、成大醫院前任院長陳志鴻,從賴清德念醫、實習到住院醫師,陳志鴻都是他的老師。賴清德拿到極難考的腎臟專科醫師執照後不久,棄醫從政,也是先徵詢陳志鴻意見。2月上旬,賴清德邀請陳志鴻擔任「健康台灣推動聯盟」召集人,籌辦全台分區座談,傾聽並彙整醫界意見。陳志鴻在《康健》獨家專訪中,娓娓闡述健康台灣願景、怎麼解健保難題、如何在不加保費的前提下提高醫療人員待遇。這些看似剪不斷理還亂的宏大議題,其實都與我們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以下為《康健》專訪精華重點整理:

心解方憂鬱症使用手冊

憂鬱症能治好 願意就醫是第1 步

破解憂鬱症10大迷思 • 憂鬱症會讓人自殺?得了憂鬱症好不了?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康健》訪問4位臨床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一一破解民眾對憂鬱症最常有的迷思。

不只是心理問題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 • 憂鬱症怎麼來的?人為什麼會得憂鬱症?憂鬱症不乏個性開朗樂觀、經濟不虞匱乏的病患,為什麼他們也會得憂鬱症?

劉軒靠信仰克服 最黑暗的時候 • 曾墜入憂鬱深淵的劉軒認為,病中最煎熬的就是煎熬本身,「當你在憂鬱的時候,自我苛責會愈來愈強烈……所以,有好的支援網絡非常重要。」信仰之於他,是其中一個很大的支持力量。

年青族

我到底是誰 未來該往哪走? • 自我認同與建立和他人的關係,是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像陶藝手轉盤上的陶土,年青族既柔軟又充滿可塑性,但若形塑過程中被刻意介入,反而容易導致壓抑。

練習呼吸、放鬆、找支援 先做當下可完成的事 • 青少年的憂鬱常源於自我認同困境,除了周遭親友的關懷,校園中還有哪些資源可給予幫助?

爸媽只會說想太多 為什麼不懂我? • 家庭,是多數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到的環境,「家是永遠的避風港」被不斷傳頌,但是當家庭失能,也可能會帶來刺骨寒風。

師長主動救援 認真把他們的痛苦當回事 • 家庭與年青族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若因家庭因素產生憂鬱情緒,師長可以如何從旁協助?

大家都討厭我 可以不去上學嗎? •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對一天花超過8小時在校的學生來說,與同儕不睦,就可能造成身心傷害。 

不只朋友、ChatGPT 也能聊 練習把負面情緒說出口 • 同儕是年青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人際問題導致的憂鬱如何靠「人」來解?

心理健康3 支箭 補校園心理安全網漏洞 • 自殺不再是台灣民眾10大死因之一,但年輕族群罹患憂鬱症及自殺率,卻呈向上趨勢,主管機關如何因應? 

掉進情緒泥沼 別急著要馬上好起來 • 「應該從1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書宇(化名)談起憂鬱的起點,說得一派輕鬆, 推了推眼鏡,等待著下個準備向她拋出的問題。

上班族

下個職場會更好 該請假還是換跑道? • Z世代出生於1997~2012年,被稱為「數位原生代」。他們在多元開放的環境下學習成長,追求活出意義和價值,但隨著畢業後環境、角色的轉變,自然萌生不熟悉的壓力。到底Z世代上班族,面臨哪些心理困擾?《康健》採訪專家一一解析,並且提供解方。

自我覺察隨時充電 強健心理韌性 • Z世代雖說是最憂鬱的一代,但也是最重視心理健康、積極求助的世代。哪些方法有助Z世代自我照護、鍛鍊心理韌性?

被工作、家務綁架 沒時間偷閒喘口氣? • 三明治世代壓力有多大?上有高堂需奉養、下有幼兒待養育,在公司也是夾在主管和下屬中間,蠟燭多頭燒。在台灣,逾8成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家庭」,也是人口及經濟組成的重要支柱。《康健》採訪專家,解析三明治上班族有哪些心理困擾?如何自我照護?

適時說不、平衡生活 練習愛自己 • 三明治上班族蠟燭多頭燒,多重身分讓他們忘了自己,如何在龐大壓力下顧好身心健康?

補助企業落實員工心理支持 社區諮商資源普及 • 台灣勞動人口約佔人口總數6成,顯見上班族心理健康與國民健康息息相關。政府如何協助企業促進員工心理健康?職場之外回歸社區,可有資源接住憂鬱族群?都是無可迴避的挑戰。

生命有時失控你只需要照顧好自己 • 憂鬱症其實就是心生病了,這是現代文明病,許多人都活在痛苦中。資深演員楊琪也曾陷入憂鬱深淵,她想用自身的生命經驗,讓大眾更了解憂鬱症,也給病友多一點同理心。

熟齡族 • 65歲是法定退休年齡,也是法律認證的老年起算年齡。65歲以上的熟齡 族心境大不同有人海天空、有人憂鬱上身。原因包括休後生失落 感(見98頁)、身體老化帶來挫敗感(見106頁),以及老老照扇大齡子 女照顧高齡父母,或高齡者自行照顧老病另一半,身心俱疲(見113頁)。 台灣高齡族群自殺率一向高於其他年齡層,及時發現热齡族憂鬱傾向很 重要。解方,也比我們想像得多⋯····。

閒到發慌、不被需要 沒事做好焦慮? • 我是老胡塗了」、「最近晚上老是睡不好」、「不知道為什麼要活這麼久」, 如果長輩常常說這些話,恐怕不只是發牢騷,也不是一般老化現象, 而是可能罹患「老年憂鬱症」。

規律作息和運動 及早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 • 老年憂鬱症常以身體疼痛、健忘等症狀表現,容易與正常老化和失智症混淆,而不易察覺。若是發現家中長輩情緒低落、有憂鬱傾向時,除了看醫生,也可尋求外部資源介入。

這裡疼、那裡痛 卻查不出問題? • 身體病痛、慢性病或是單純身體機能自然老化,都可能影響長輩心理和情緒,進而衍生許多問題。

養寵物、當志工 找到值得付出的對象 • 隨著年齡增長,不可避免地身體各項機能會逐漸退化,得到慢性病的機會大幅增加。 身體狀況不如年輕時,加上病痛,常使長輩產生情緒低落、失去自信等等心理壓力。

體力愈來愈差 不放心老伴給別人顧? • 當長照難題落到熟齡照顧者身上,甜蜜的負荷往往會成為壓垮親人的身心負擔。 3個家庭、3段關於老老照顧的故事,看見台灣熟齡族隱性的情緒課題。

別一肩扛、尋求協助 不耗竭的愛才能長久 • 老老照顧者的憂鬱情緒,與長照負擔本身密不可分。 每當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 適度尋求旁人支援、調整既有照顧模式, 是減輕自我壓力的第1步。

廣設48處心理衛生中心 社區也能找到心理支援 • 許多人誤認憂鬱是自然老化、身體疾病,或是否認憂鬱、拒絕專業協助。台灣的獨居長者有5.1萬人,這些長輩要是不出門、沒人跟他聯絡,根本不會有人知道他已經深陷憂鬱泥淖。政府部門正在醫療和社區撒下防護網,盼盡可能接住他們。

憂鬱症像流沙 自己先站穩才能拉住她

體驗精采心生活 • 陪伴你25年的《康健,如果不只是一本雜誌,那它還能是什度?回康大家內心深對美 好生活的迪切渴望,期待活得自在、活得愉快、活得健康。 《康键》是你最值得信賴的健康生活平台,提供多元實用的健康解方,與活動精驗、學習...


Expand title description text